【
序 】
我是四十多年前在宿松县人武部当政委时认识高昌学同志的,那时他才20来岁,在县财政局工作,是个很帅气的小伙子,习过武,学过医,聪明开朗,我喜欢他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66岁的他,在半年前,把他自己的长篇传记《漫漫人生》的初稿,打印得工工整整、郑重其事地交到我手上,并要我为其写序。听后我很吃惊,心想我都87岁高龄了,你怎么忍心叫我写文章?沉默之中,他几乎是脱口而出,而又带点央求的口气说:您是我们宿松的老首长,很了解我,您就把您天天看报、下棋的功夫,为我写几个字吧!我迟疑片刻后说:等我看看你这个稿子再定吧。就这样,我每天用放大镜看,硬是下决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昌学同志的《漫漫人生》。对我熟悉的人和事看得津津有味,所以看得细些;对我不熟悉的人和事就粗略地看,一带而过。但总的印象是:昌学同志不简单!能写出50多万字的传记,谈何容易!不做大量的调查研究不行,没有很好的记性和毅力不行,没有较强的文字功力更不行。这些昌学同志都做到了,所以我说他不简单,令人佩服,值得学习!因此我也就下定决心试着为他写这篇“序”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这一时期我都在宿松县人民武装部当政委;从1968年起又以军代表的身份,先后担任宿松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直至1975年6月宿松人武部奉命成建制调防浙江玉环县时才离开。现离休在合肥的军队干休所颐养天年,我和老伴身体尚可,儿孙们代代成才,个个孝顺,因此,我每天乐呵呵的好心情!这大概也是昌学同志心生“妒嫉”,而罚我为他写序的重要原因吧!
我与昌学有缘哪!他的《漫漫人生》时间跨度六十八年,其中前二十三年和后三十多年的故事都发生在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宿松;中间的七年军旅岁月,其驻地又正巧在我的老家江苏泗阳县;他退休后确又与我同住合肥,近在咫尺,因此我们常来常往常谈心,忘年情谊,与日俱增,这不是缘分是什么!我少小离家,参加革命,对祖籍故乡的记忆倒已淡漠了,但对自己工作和战斗过二十年的宿松,永远不会忘怀!那里的许多人和事,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所以《漫漫人生》中,写到的事件与故事许多是我的亲历或耳闻,写到的地名和人名,我大多熟悉或听说,读到这些,无一不勾起我对遥远往事的回忆,那美丽的宿松山水,那醇厚的宿松风情,又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书中描写的那个时期宿松建设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决策,如:加固长江同马大堤、兴修钓鱼台水库、开挖纵横宿松东西南北中的水利枢纽——西干渠、开发四大湖(黄湖、龙湖、泊湖、大官湖)、改造低产田、发展多经、大种茶叶柑橘等等,作为当时的宿松人武部政委、后又是县党政军核心领导成员之一的我,既是参与者,也是决策者,有的还是我亲自指挥的呢!所以每读到这些情节,倍感亲切!我对勤劳、勇敢的宿松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那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令我终生难忘!我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把那里的同志、朋友当自己亲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感谢昌学同志,是他的《漫漫人生》,帮我留下了这个人生重要阶段的无限美好!
昌学同志出生寒门,幼时家贫,生活艰苦,初中未毕业,十四岁就去拜师学中医,由于勤奋好学,看过不少书,特别是参军后,部队首长对他很是器重,选送他到军区《人民前线》报和军区炮兵部队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学习、采写一年多,他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勤学苦读,写作水平迅速提高。这一年多时光,对他自学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的几十年间,他笔耕不辍,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作品几十万字左右,这也为他的《漫漫人生》写得如此流畅、生动、感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更看重的是昌学同志的人品。他正直、善良,有胆有识,热心助人。《漫漫人生》中讲的他在文革初期,那次保护老干部的故事是真实的,在那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一个当时不到20岁的年青人,能有如此作为,实在难能可贵!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昌学同志1969年底参军的故事。那年参军者,有很大可能要上前线参战杀敌,因为当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战争随时可能爆发。那时昌学已过22岁,已超征兵年龄,但他却坚决要求参军,并写下血书,送到征兵办、人武部和接兵部队,发誓要为保卫自己的伟大祖国,贡献力量和青春!接兵部队首长〔后为师长、合肥警备区司令员〕和我这个人武部政委兼征兵办主要负责人,被他这种高尚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经集体研究,特批他超龄应征入伍。他参军后新兵连训练一结束就分到师后勤部卫生科当卫生员,随即又抽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任新闻通讯员,不久即被派往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和军区炮兵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回宣传科跟师首长下部队采访写稿,紧接着受命组建师宣传队排演样板戏,并任乐队指挥。而后又调后勤部制药厂开发新产品并负责供销业务,这些都是在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代理干部岗位的工作啊!超期服役的最后两年,师后勤部党委还正式任命他为卫生科代理书记。可见,他已深得师政治部、后勤部首长们的信任和器重,不然,一个服役七年、五年超期的他,怎么能多次地、长时间地代理干部岗位的工作呢!但,十拿九稳要被提干的他,最终却因受到现在看来根本不算问题的问题影响,而提干未成,令我们这些旁观者不无遗憾!我写这篇序时,每与昌学谈心及此,他却说:对这一结果他是有思想准备的,并说“只要首长和组织能一如既往地信任我,只要战友们能一如既往地理解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对能否提干想得开!”昌学同志能如此坦然淡定地对待未被提干之事,理解组织的难处,服从组织的决定,这就是党性!我们常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的党和国家正是因为有一大批这样不追求名利待遇,不计较个人升迁得失,吃得苦,受得屈,能干事,有拼劲的有用人才,才能如此顺利地推进改革开放,创立复兴中华的伟业;才能如此生机勃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漫漫人生》还告诉我,昌学同志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家乡宿松被安排到县粮食局工作,从办事员干起,当过股长、经理、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最后主动退居二线还干了多年正局级的主任科员。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昌学同志在县粮食局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多次受到省、市粮食部门的表彰,并被商业部和省政府授予粮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我曾几次回宿松旧地重游,每次都有人对我谈起高昌学,说他能干,肯干,熟悉业务,人脉关系好,在省、市粮食系统是个知名人物,听到这些,作为老朋友的我感到十分欣慰!
昌学同志的《漫漫人生》,虽然写的是他个人经历,但人都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个人的经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所以我认为《漫漫人生》中述说的那些人和事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如今年过六旬、现大多已经退休的普通人,对《漫漫人生》中述说的时代背景、国家大事,都曾经历过,都有相似或相近的个人成长史,求索史,创业史。所以能很容易地在《漫漫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精神的共鸣。《漫漫人生》用的是章回体,可读性强,既值得一读,也容易读懂,朋友们闲暇时,不妨一读。开卷有益,益多益少,因人而异,但毕竟有益!试想:读着昌学的《漫漫人生》,却顾自己的来径风雨,体会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亦乐乎!
. 邱 林 明   ;
2013年元月28日  ;
邱林明老首长系1942年参加新四军享受副师级待遇的离休老同志。2015年5.1节期间,家人和我们亲朋为邱老刚过完90岁生日华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邱老曾任宿松县人武部政委、1968年8月起担任县革命副主任、后又任县委副书记,75年随部队成建制换防淅江玉环,现离休在省军区干休所颐养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