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儒学堂苦娃遇恩师
避水患借债迁北门
儒学堂座落在松兹城内东大街的钦圣门,相传始建于清朝乾隆盛世,距今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名为松兹学堂,1949年四月松兹全境解放,松兹学堂又改名为第一完全小学。
儒学堂坐北朝南,背靠民主东大街钦圣门,面对南城墙。儒学堂前,有一条东起小街口黎秧桥坝,西至小西门绵石桥的河流叫儒学塘。儒学塘北与城中公园黎河塘暗涵相通,南与城墙外护城河渠道紧紧相连。儒学塘水由东向西绕儒学堂前缓缓流过,后折流向南途经小西门凸背桥、南门高石港流入护城河。再汇入二郎河主流,奔腾向南溶入黄湖,流向长江。儒学塘四季波光粼粼,碧水荡漾。塘水清澈见底、鱼虾戏水、莲藕溢香;塘岸柳林婀娜、微风轻拂、绿荫成行;塘边果园茂密、累累硕果、满挂枝头。春季,柳絮飞花,桃李纷芳;夏季,荷花竞妍、蛙声欢唱;秋季,石榴火红,丹桂飘香;冬季,红梅争艳,松柏昂扬,好一派琼瑶仙境的迷人景象!
儒学堂设计之宏伟,建造之精湛,史称松兹空前绝后。整个建筑分为前后三重。第一重,三层高的青石牌坊大门楼高三丈有余,中间大门宽丈八、两边各丈余,两尊高大的石狮,威猛地把守在两旁。进得一重大门,丈八宽的青石官道通向二门,两边古松参天、翠柏林立,亭台掩映。第二重,为启蒙殿。殿前左侧一高两丈、宽丈二的御赐石碑紧压在一个重几千斤的巨大石龟之上,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御赐儒学堂的镇堂之宝。鼓励宏扬“持盈保泰”不思进取的儒学思想。启蒙大殿两厢,为十几间启蒙堂〔教室〕,中间为一个宽大的青石板广场供大典之用。第三重,是圣人殿。殿前,有三条青石台阶通道拾级而上,中间宽两边窄,两旁一色的汉白玉画栏,精雕细刻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儒家圣人弟子的画像。殿内一座丈余高的孔先师圣人雕像屹立中央,东西两厢是钟鼓楼。圣像前,香案矗立,檀香飘渺。殿内两旁,分放着十来张檀木太师桌、椅,是朝拜、讲学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
解放前,只有贵官显宦和绅士名流才能渉足的儒雅圣地,刚一解放,政府就作为第一所公立小学,对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全面开放。快满七岁的我,灾后能跟着哥哥一起背着书包去上更名后的松兹实验小学,这对我来说,是解放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亊,我心里甭说有多么高兴!当我第一次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抬头就能看得见黒板上方,洁白的墙中央,张贴着一张毛主席的领袖画像和两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题词。望着一排排崭新的桌椅、一张张陌生而又好奇的小面孔,手里反复揣摸着国文、算术两本崭新的书本,从内心深处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
噹、噹、噹……。上课钟声响起,同学们赶紧坐好,只见一名身穿兰色列宁装,齐耳短发的女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她,就是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石珏。“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能成为我们班的新生,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今天上第一课《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同学们翻开第一页。”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石老师高声的领诵着。
石老师高挑的身材,白净的皮肤,常年一身朴实的藏青色列宁装打扮,让人感到格外庄重和严肃。她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说话总是轻言细语。对成绩好的学生,她特别宠爱,不究小节;对不用心的调皮学生,却特别严格。她国文教学水平很高,从一年级起,一直当我的班主任,直到六年级。我的启蒙之路,也就从她这里开始,步入了人生求知的漫长追索。从此以后,在我人生的坎坷路上,石老师仿佛像影子一样时时在我身旁,她的谆谆教诲一直伴随着我进步成长。至今,我深感无论是做人还是求学,能有缘遇上启蒙的石老师,真是前世修来的缘份,使我终生得益非浅,我内心总是时常怀念着慈母般的石珏恩师!
五四年的特大洪水,使松兹百姓一提到水患,总是谈虎色变真是后怕。解放后,一直过着飘泊流浪,靠四处租房过日子且躲怕了洪水的父亲,为避免日后再拖儿带子搬家避洪之苦,待洪水刚退,就下决心东借西凑了540元,〔当时面值叫540万元〕在北门街火神庙对面的方家屋,买了方许樵家三间旧厢房。从此,全家就告别居住了几代人的大东门众亲朋好友和邻里,搬到北门居住。这一搬就是五十余年,随后也就发生了许许多多人生悲欢离合、苦辣酸甜的难忘故事。
北门街虽不及大东门、大西门热闹,但也小商小铺云集,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比起大东门、大西门来。北门街显得狭窄,两丈见宽的街面,也是清一色石板铺成。家家户户大多是青砖灰瓦钩缝墙、飞檐翘角两层小木楼的徽派建筑。所不同的是,为防洪水淹没北门街从街口胡家铁匠铺开始,紧挨着王家茶馆、曹家香店、柴家饭店、徐家南货店、徐五爷烟筒店、何家皮匠店、尹家扇子店、尹家裁缝铺、帅瞎子算命铺、陈家日杂店、李家烟酒店、张老先生诊所、花戏楼、何家清汤店、徐家染店兼南货店、祥林饭店、来生家饺子店、徐火云家土杂店、和记早餐馆、崇生旅馆、城皇庙、桂荫斋、火神庙、育光豆腐店、一直到街中段方家屋,由南向北成三十度钭坡逐高而上。因而北门街口地势比县城最低的钦圣门,要高出三尺左右,我家新买的住宅则要高出六尺有余,五四年的特大洪水也只淹到了城皇庙以下,这就是父亲急着背债也要买屋的苦衷。
北门街是松兹城百姓颇为羡慕的居家住处,方家屋是北门街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也是方姓族人的祠堂。从临街三间店铺起,共分为三重,进深约三十余丈。第一重三间门面,中间为大门套带日杂舖,两边系方兰友家经营日用百货店。再沿三尺高的青石台阶上第二重大门,进门便是一宽两丈、深六尺、四水归堂的天井,天井上为三丈见方的方氏祖宗堂,两边为四间木柱列架雕花木板的厢房,左首两间厢房加另后盖的一间余屋为父亲新购方家的产业。右厢房第一间为方必友家的祖业,第二间为方许樵家产业,土改时划归国有后由县房产管理所出租给金六爷家居住。祖宗台中间有一面大神龛,神龛用于摆放着方氏家族历代祖先牌位,神龛两边是雕花屏风,屏风后是通往两边廂房的过道。由于年久失修,原前的神龛只剩断墙残壁。第三重,曾是一幢小洋楼,实乃方氏前人养尊处优之地。
灾后举家借债迁移北门方家屋后,全家大小六口只靠父亲一人的收入养活,实在难以维持。加之借款买屋后债台高筑,刚开始过上的几天轻松日子,又开始为还债养家而过得捉襟见肘。艰难的苦日子,又降临到我儿时的生涯。
1954年长江溃破后,城关诊所迁往北门上街齐兴山家〔照片选自城关医院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