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燃灯寺日寻伤残人
九井沟夜访贫困村
一九六六年初,部分公社因历年农税尾欠较多,在全县召开的三干会上受到了县政府的批评。财政局按照政府领导的意见,立即组织人员赴基层进行督查调研。我领命赴陈汉山区隘口、西源两公社调查了解历年农税尾欠的原因。
隘口公社位于松兹县西北部,大别山余脉的咽喉要塞,南临二郎河坂区的万亩良田。既是陈汉山区的门户,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交通隘口。全公社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余人。共辖有小圩、东圩、清河、保桥、和平、毕凉、花学、燃灯、集中、古山十个大队,除古山、燃灯、毕凉三个大队为山区外,其余七个大队均为丘陵或圩坂区。公社座落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山区小镇—隘口。我一来到隘口公社,就首先拜访了公社吴姚记书记。
吴书记个头中等精瘦、皮肤黑里透红,他说话干脆、宏声大量,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咋一看,他满脸威严杀气、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他是一个待人细致入微、和蔼可亲的热心肠人。吴书记他早年是一名优秀的基层民兵干部、听说在解放初期的剿匪和反敌特斗争中,曾荣立战功被评为全国民兵模范,出席了北京的表彰大会,并特别获奖半自动步枪一枝。他提拔为公社书记后,也一直爱枪不离手。我和吴书记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交谈,吴书记苦不堪言地说道:“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拖了全县的后腿,愧疚啊!只是解放都十几年了,山里老百姓真是太穷了!家家都是野菜拌杂粮,一日一干稀;父子合穿一条棉裤、全家同盖一床被哟!自古以来皇粮国税不能少,但地瘠物乏、粮少人多,加之58年大炼钢铁林木伐尽,部分群众既要花钱买粮吃,又无竹木农副产品变钱,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确实交不出啊!”并介绍燃灯寺有一位伤残老兵三十多岁了,穷的连老婆都找不到。平日里靠父子俩编点箩筐苦渡日生,家中虽土砖茅草屋两间、却穷困潦倒,但每年农税却一分不少的照交不误的生动例子。我听后深为震动,心中拿定主意,决定主动上门寻访身残家贫一心爱国的纳税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给吴书记打过招呼,就独个出了公社大门,向燃灯大队奔去。松兹县十大名景之一的《燃灯古寺》座落在隘口公社西边约十几华里处的燃灯大队,涉过隘口河、过了花学大队部,全是清一色的上山羊肠小道。我不知道伤残老兵家住何处,同时也不好冒然造访,只得先往大队部所在地的燃灯寺奔去。一路上我边走边问,经过茶地洼,再爬李家岭、翻桐山冲,十几华里山路,问问走走花了两个小时,这才好不容易来到燃灯寺。
古燃灯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明朝重建后的历史最盛时期有5个大殿、150间房子,总共占地面积达20余亩。走近寺前,赫然可见寺庙门头上镶嵌着的十余块纹理丰富的大石块,石块上方是略显褪了色的“燃灯寺”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一幅明朝时期高浮雕的双狮戏球石雕图案扑入眼帘。从双狮戏球旁边的图案看是明朝流行的外八仙图案,现俗称的“中国结”就是这种形式。从整体画面上看,是明朝石雕工艺流行的典型图案之一。走进后期重修的庙殿,在庙殿的梁柱、柱基、墙基、门槛、门梁等角落均能看到形色各异的“石鼓”和“石柱”等历史珍贵痕迹,从寺庙的侧面向里走进,则是由几十多块石条垒砌而成的台阶,这些石条上也是布满了各色纹理和图案,台阶旁边是一方围墙,围墙全是由许多宽厚的青褐色砖块垒砌而成,大约有500余块,村民们介绍这是原来重建寺庙时留下的。这些石雕工艺品个个雕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明朝时期在重建燃灯寺时的高超工艺水平。三年自然灾害后,燃灯寺香火冷落、香客、游人甚少,以至年久失修,残墙断壁,不堪入目。
我找当地社员一打听,大队部还在几里外的杨林冲,只好找老百姓要碗水喝,再稍事休息后又向大队部走去。我尚未进门,只见大队李书记已迎候到大门口,一番热情客套之后,我直奔主题,要求拜访伤残老兵。李书记忙说:“先别忙,根旺〔伤残老兵〕家还不住这里,时候不早了,吃过中饭我陪你一起去。”我在大队食堂吃过中饭后,就连忙同李书记一道往伤残老兵居住的熊家屋赶去。
心急嫌腿短,熊家屋一转眼就到了。我们老远就能望见伤残老兵家两间矮旧的土砖茅草房,上面安着两个小得不可再小的木塞窗户,本色的土砖墙壁上象鱼鳞似的脱了一块又一块的泥皮。进得门来,屋内的家具少得不能再少,一张爷爷结婚时留下的老式耙钉床上,还看得出后换的两只床腿。除几张用杂木自己钉成的简易桌椅外,其次就是一个矮小的土砖灶台、一只水缸和一个破旧的碗橱。这就是父子俩日常生活的全部家当。此时,根旺父子俩正蹲在地上编着柳条筐,看见李书记领着一个陌生人进来,连忙起身让坐。根旺黄里带卡白的皮肤没有一点血色,高挑瘦弱的的身材颇显营养不良。一双微微颤抖的伤残手臂正在麻利地编织着柳筐。分明是个而立之年的年轻小伙子,看上去倒象个五十开外的小老头,唯有那憨厚、老实的面孔上显露出一副刚毅的神情,掩盖不住那坚韧不拔的军人气质。老父亲虽六十出头的年纪,身子骨到很硬朗,一手的老茧、满脸的绉纹,刻下了饱经岁月的沧桑。我跟李书记一进大门,很快被父子俩这大山里农民特有的朴实、本分,贫穷、志刚的个性所深深感染,再掀开冒着热气的锅盖,看到半锅野菜煮山芋,不由得那心头一酸,泪水夺眶欲出。家境如此的贫寒、生活这般的清苦,身残体弱耕种的几分薄地,在难以糊口的情况下,丝毫不顾自己家无隔夜粮的困难,国家的税收省吃俭用、一分不少的照章全交,真是打心底令人佩服、崇敬!这,就是山区农民公而忘私的大山品格!这,就是革命军人一往无前、勇于担当,从不找国家半点麻烦的道德情操。我在心头激起了阵阵涟漪……
“这种一心爱国家的典型亊例何处去找?这种贫困农民、伤残军人无私奉献的血汗钱,收之何忍?……减免、申报减免!决不能让忠厚老实人吃亏,一定要迅速申报处置,一定要按政策减免退税!”这才是一名国家税收人员应尽的责任。
燃灯大队特困伤残军人积极交纳农税,国家按政策实亊求是的及时减免退税的亊例,在全公社迅速快传开后,有力地推动了全公社尾欠的清缴工作。隘口公社尾欠清缴的局面打开之后,我又着手了对毗邻的西源公社的调查了解。第一站我决定先去尾欠较多、素有松兹十景之一的《西源九井》之龙王大队。
龙王大队座落在西源公社西北边《九井沟》风景区附近,离公社所在地的肉舖街约二十华里,离隘口公社尚有三十多华里的路程。一大早我从隘口公社出发,途经毕凉大队、翻过山路陡峭的鲁家岭,首先来到肉铺街上的西源公社。公社陈书记不在家,我为赶路程与公社郑秘书简单交谈了几句后,在一名向导的指引下又马上出发。一出肉铺街,我沿着九井沟下游的旁山小路向上攀登。
远眺九井沟发源地的大别山余脉,苍莽连绵。近听川流不息的河谷飞流,泉水叮咚。二十里曲折起伏,岩叠、谷壑、潭深、雾绕,九曲荡气回肠;峰高、嶂峦、岭峻、壁峭,碧波玉带连环。在紫烟渺绕的河谷里,鬼斧神功般地镶嵌出九个碧波荡漾的深井(潭)。悬崖、飞瀑、碧潭、怪石融为一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聚为一身;峡中九井犹如九天仙女拂袖起舞,谷内碧潭恰似九颗明珠耀眼夺目。山清、境幽、瀑变、井奇、崖峭组合成了九井绝妙罕见的自然景观,故而得名九井沟。九井瀑布,宛如一道道飞流直泻的银河,甚赞四井、六井、七井、九井涛惊浪骇,山谷鸣应;更叹七井独立仙群,银瀑三叠飞天、怒泻二十丈余,尽跌七井潭中。雨后飞瀑成3米银锦纵驰飞链而下,尤为壮观!尚有叹为观止的“石破惊天”、虬龙盘柱的“千年罗汉松”、神刀力劈的“一线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和大峡谷”、争相辉映的“燃灯古寺”、“七祖禅林、“龙王庙宇”等,实乃皖西南不可多得的天然奇景。难怪全国著名的旅游学家杨乃济教授实地考察后称赞:九井沟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大氧吧”,将会成为皖、鄂、赣三省回归自然的“后花园”,成为比黄山、庐山“卖点”更大的旅游风景区。迷人的九井沟,藏身于峰峦叠翠,崇山峻岭之中,静若处子、美如幽兰。史载宋代大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历代文人墨客屡游九井沟,并留下不少历久弥香的诗辞歌赋。纷纷纭纭的民间文艺中洋溢着醇朴民风、报恩情愫。九井沟以其神秘绝色、鹊起声名,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日上山峰,在山涧小道上一路匆忙走来的我,无意去慢慢品味历史众多的美妙评说,更无心去仔细欣赏眼前这大自然的美景,只是一个劲地跟着向导匆匆赶路。爬过断腰山,登上祝家寨,早己艳阳当顶。抬头眺望大队部所在地的龙王庙,还远在对面的高高山腰。此时,我己热得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屁股跌坐在山路的石阶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大把大把地擦着汗。这时才有心去欣赏和回味周围这梦幻般的山水美景。美妙的景色、贫穷的山民、落后的经济、时代赋于的使命!使刚出茅庐的贫家子弟——我也倍感责任在心!多好的自然资源啊!,何时才能变成致富的源泉?……。
稍事休息,我一鼓作气爬上龙王庙,已是太阳偏西。来到龙王大队部,正好大队在召开会议,我递上介绍信说明来意,祝书记连忙说:“祝上屋尾欠较多,也确实困难,正好我是本队人,吃过中饭我陪你一起去。”
祝上屋离大队部还有不少路程,我和祝书记在太阳下山前赶到了祝上屋,祝书记特意把我安排到条件所谓好一点的祝王氏家。在祝书记的带领下,我走进了祝家老祠堂西北角的祝大妈家。祝大妈是一个个性刚毅、勤劳贤惠女人,三十多岁时丈夫病逝后,一直守寡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大儿子聪明伶俐、乖巧好学,几年前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远离大山、令四乡八邻羡慕无比的县城中学,二儿子幼小患脑膜炎无法医治留下后遗症,现十六岁了还是一个弱智痴儿。地里的庄稼活全靠祝大妈里外一把手不说,为供儿子上学,她拼了命地起早歇晚养鸡、养猪、养羊,去一点一滴地攒钱,为的是大儿子的学费和全家糊日生。长年累月地操劳,使她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竞然满头白发、背驼腰弓。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上如锯齿般地裂开了一道道令人憐惜的血口。
一进家门,两间破旧的小瓦列架厢房,因年久失修,显得残垣断壁、破陋不堪。外间一半是灶台,一半做客厅,客厅里放着一张颇有些年代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另一间外面架了一张祝大妈自己睡的木床。里半间是兄弟俩睡的一张祖上留下的雕花大木床。一张老式抽屉条桌旁摆着一只竹子做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穷乡僻壤难得一见的各种书籍。不用说,大儿子是一个潜心好学的优秀学生。书架旁的墙壁上挂着一个退了色的陈旧像框,上面镶满了一张张幼稚可亲的学生照片,我近前一看,一张发了黄的松兹中学初一四班的集体照片上,清晰地留下了自己和全班同学的照片。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仔细一辩认,祝大妈的大儿子竞是自己的初中同学曙生。祝大妈一听我和儿子是同班同学,马上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真是有缘啊!你比我曙生有出息多了,你都工作了,我曙生还要家里供他上学哟!”我连忙接着说:“祝大妈,谁不想上学啊!正因为幼小家里穷、兄弟多,才被迫休学去当学徒。将来还是曙生有出息,上大学能干大亊啊!”祝大妈无不自豪地说:“托你金口玉言,还不知等到猴年马月啊!”“那是一定的,你祝大妈就等着享清福吧!”我立即肯定地说道。祝大妈心中象喝了蜜糖似的别提有多舒服,她一边张罗着做晚饭,一边打开了久闷的话腔,喋喋不休地与我聊了起来。我也乘机坐在灶门口一面帮着塞柴禾,一面和祝大妈慢慢谈起了队里其他社员家的情况。祝上屋共十八户人家,一户烈属、两户五包户、全队老少四十几号人,只有十来亩山地,人均才二分亩。大山里常年气候阴冷,山地干旱,只能种一些山芋、土豆、玉米、荞麦、高梁之类的杂粮。因而社员的基本口粮主要是靠国家补足供应的返销粮,年人均返销粮正常年景约一百五十斤原粮、折合大米约一百市斤,按当时的国家返销价每市斤标二秈米九分三厘,年人均口粮款需百把元钱。除了柴火和青菜之外,山里人油盐酱醋、零用穿着、人情世故、哪样不要用钱,别说供小孩上学或谈婚论嫁,光是买口粮都捉襟见肘了,其它开支只能在鸡、猪、羊身上打主意了。因而农税尾欠较多。幸好国家在三年自然灾害后逐步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拆除了大食堂、允许自留地、自留山,这才使贫困山区的社员渐渐能够吃饱肚子,贫困山区缺吃少穿的现象才得以慢慢地改善。
吃过晚饭,我又接着走访几户社员。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全队十八户人家,除书记家劳力多,兄弟三人两个有手艺,一个当干部,经济稍活络一点外,其余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两顿一干一稀,红芋萝卜好充饥;十天半月不见荤,过年难添一件衣。
晚上我和痴儿一床睡里屋,五月的天,大山里的夜晚还显得特别阴冷。痴儿一上床就把并不厚实的棉被一下子卷到身上呼呼大睡起来。我拉着被角盖上下半身斜靠在墙上,正待脱衣睡觉,床旁边一只尿桶,结了一层厚厚的尿垢,那个尿骚味一阵阵直往鼻子里钻,熏得脑子直发晕。我四周一看,狭小的房间更无合适移放之处,移到屋外去又深感不礼貌。我只得用自己携带的洗脸毛巾捂着鼻子合衣躺下去,但始终难以入睡。仰望着房梁我想得很多:解放都十几年了,大山里的农民还是如此负担过重、经济来源太少,仍旧过着衣不御寒,饭难饱肚的日子,啥时是个头啊?!我们城里人还总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仅是物质悬殊,城乡差别,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差别。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减轻农民负担,为民办实事,永远是国家工作人员应尽之职责。古人尚且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后人为何不多学一点呢?我们每个人都应值得时时反思!
松兹十景之九井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