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军营我的家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有卸甲的老兵思军营,光阴流逝恰似水,军营仍是我的家。
我家祖上都是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辛勤劳作,难以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和天灾人祸(战火)的威胁。我的父亲年轻时曾在我军某部当过五年兵,他复员后又继续从事农活抚养我成人。我自幼有记忆起就很崇拜“最可爱的人”,从小就羡慕参军当兵,盼望有一天能参军当上解放军那是多么的荣幸。记得我五岁时就能站在高高的板凳上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志愿军军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歌,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
因珍宝岛事件,1969年12月中旬, 我跟战友们一样都是血气方刚的社会青年,抱着“保卫祖国,匹夫有责”的志向,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来到高炮某部驻防苏北,有生以来第一次生活在革命大家庭里。先是两个月的新兵连政治学习和队列等军事训练,拉近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距离,改正了自由散漫的习气,我在新兵连加入了共青团。新兵训练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新兵分到连队去,我和另外四个新兵被分到了师后勤部汽训队,在汽训队里上到队首长、班排长,下到战士,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相互间关系过得很融洽,在那条条加方块的军营里使我真正体会到部队里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令行禁止、整齐化一的军人生活。在军营里有如同父母兄长的首长,和亲如兄弟姐妹的战友。我跟其他新兵一样,从一开始从有点拘束不习惯和想家,到经过学习训练和班、排长给我们新兵做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经过了一段实际生活后使我安心了部队的生活,在思想认识上把部队当成自己的家。我在汽训队一晃就度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三个年头中,头一年的下半年我被任命为副班长,71年夏天提升为班长,同年九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回想我个人的进步和成长虽是经过自己的一定努力,但都离不开首长的关爱教育和同志们的热心帮助支持,一个人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上的培养教育。
1973年春天,我被调到师后勤部卫生科的卫生员训练队,具体负责给养保障工作,没过多久,领导上又叫我到卫生科里代理管理排长工作,期间又经过了群众评议和后勤首长谈话,组织上打算将我提干,后因文革中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人员归队,对谈过话的提干对象就暂停下发任命。
1974年夏,组织上正式下文任命我为卫生科管理排排长,叫我负责两个炊事班和一个驾驶班的行政事务工作,但重点还是协助卫生科管理员做好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从此我又安安心心地在卫生科安下了家,决心努力履行好本职工作。卫生科里的首长和同志们除做行政和政工的外,大部分是医护人员,平时大家在一起真是亲如兄弟姐妹,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关系非常融洽。我呢做人低调诚实,处事小心谨慎,尊重首长和同志们,俗称人缘较好,我对本职工作的负责和努力也得到首长和同志们的肯定。
1977年二月十一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经部队组织审查批准,我的未婚妻从武汉乘轮船到南京再转乘公交车来部队与我完婚,记得那天下午二时许我未婚妻到了泗阳县,我和未婚妻在泗阳县城的众兴镇办了结婚登记手续。在几天前我托人购买绣有凤缠牡丹的缎质被面、直条子被里和从老家带来的一床棉絮子还是请林铁红、王云平两位战友帮忙用丝线缝订成被子的。那天下午紧接着婚礼仪式是在卫生科的会议室里举行的,那是卫生科里的首次婚礼仪式,办得既热闹又简朴,热闹的是师阎副参谋长为主婚人,卫生科潘协理员为证婚人,刘管理员为司仪,李文明为伴郎,王云平为伴娘。原卫生科长李照夕,副科长张连弟、刘德海,门诊所姚所长、医疗所郑所长、防疫所郭所长、药房成主任,还有方助理员、所有军医、护士、卫生员、管理排、担架排的战友、随军家属、小朋友和几位住院的老乡战友等人员参加了我们的婚礼仪式,大家济济一堂,有说有笑祝福我们这对新人,气氛欢乐热闹。我们驾驶班的崔龙军同志有吹拉弹唱的天赋,他组织了一班锣鼓,吹吹打打,更增添了婚礼仪式的气氛。仪式上在主婚人、证婚了致辞后,首长和同志们热烈鼓掌请我们发言、唱歌,我们只好从命。记得我妻子唱的是洪湖赤卫队之歌洪湖水浪打浪,我唱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之歌,那时大家都很文明规矩,很关爱我们,没有人出难题来为难我们这对老实巴焦交的新人。简朴的是那时候部队强调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喜事要简办。尤其是物质还不丰富,我们没有办酒席,也没有请客,只是准备了几斤糖果和几盒牡丹牌香烟在婚礼上撒一撒,大家清茶一杯共享甜蜜,香瓜子还是郑所长的夫人老鞠炒好提供的。那时卫生科已改称为师医院了,原卫生科机关将移到后勤部去,原卫生科李科长、刘副科长和方助理员将离开医院要到那边去上班工作,就是为了等我们完婚,在院里多待了几天,他们三人等我们办完婚礼仪式后就过去的。那天婚礼仪式结束后,崔龙军等人用锣鼓吹吹打打,在伴郎伴娘陪伴下将我们这对新人送入院里南边家属区内一间“洞房”,记得当时卫生科(师医院)送给我们一幅华国锋主席的画像和一副对联,一个横批,对联上写:革命红旗扛到底,战斗步伐永不停。横批上写:将革命进行到底。我们这对新人就是这样在远离老家父母双亲和亲朋的情况下,在异地他乡的军营在首长和同志们的热心帮助和美好祝福下办完婚事的。一个月后我妻子返回武钢工地上班,因为那里有我们老家一支八百多人的建筑工程队伍支援武钢建筑,我妻子是其中一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697.jpg
1977年12月初,我妻子从武汉工地乘长江航运公司东方红38号轮船回浙江老家分娩,因妻子的工种劳动强度大,加上有身孕体质虚弱,在上船的当天就身感不适,她请船上的医生看看一时也看不出什么毛病,不适加重后我妻子再去找船上医生诊断,医生说可能要分娩了,估计是早产。轮船上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见此情况后感到有些为难,因为船上没有会接生的医生,如果顺产那位船医还可以接生,如果遇到难产就没有把握了。开始他们动员我妻子在轮船到九江后下船送九江医院,我妻子跟他们说丈夫在苏北部队他情况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一时赶不到这边,我不能在九江下船,九江这里没有亲人和熟人。船上工作人员又问我妻子南京那边有无亲人,我妻子告诉他们南京有一舅舅,是在南京工学院当驾驶员的。船上工作人员就向南京工学院发了电报,通知舅舅作好迎接准备,同时把我妻子从四等舱换到了头等舱。第二天早上六时三十五分,一个小生命就降生在这东方红38号轮船的头等舱内,那时物品稀少,轮船上连个鸡蛋也没有,轮船上的炊事员师傅烧了油晃晃热气腾腾的一碗肉丝面端给我妻子吃。我妻子激动的直掉泪,但无力气和胃口难以饮下去。轮船工作人员知道我妻子是现役军人的家属后,也格外的关心和照顾,不时有人过去问问,只是那个时候物质条件不丰富,轮船上无营养品可供,尤其是冬天,鸡不生蛋,鸡蛋成了紧俏物品。后来我是持部队的介绍信到驻地县食品公司购买鸡蛋的,那时都是凭票购买的,县食品公司若大的仓库空空的,只有一箱约20公斤的鸡蛋,食品公司工作人员看了部队介绍信,听了我的叙述后也很同情,一次就批准买给我们5斤鸡蛋。
我妻子在船上分娩前,轮船上就已发电报通知南京工学院的舅舅,可恰舅舅出车在外,当天又回不来了,幸好舅妈在家,是她请南京工学院的领导派小车到长江轮船码头迎接,由于轮船晚点了七、八个小时,舅妈到轮船码头上接了两趟。当轮船到达南京码头时,是由几位一同返乡的老乡帮忙将我妻女从船码头上用担架抬过高高的江堤至岸上并送到小车上的,待舅妈将我妻女俩接到小车上后,这几位老乡再返回轮船继续旅行。我妻子和女儿就暂时接到了舅舅家将养身体,打算待身体恢复了再接到部队去,因为老家是一时回不去了。我妻子和女儿在南京舅舅家住了二十六天,因妻子产后十分体虚经常发烧并出现幻觉,舅妈感到有点害怕,她在电话中通知我把妻子和女儿接到部队来。之前部队给我三天假,我在驻地买了点营养品和从食品公司买来的五斤鸡蛋去南京看望妻子和女儿。我看到舅舅家的实际情况 ,三个表兄妹都尚未有工作,舅舅当驾驶员经常外出,舅妈是一幼儿院的老师,工作都很忙,他们工资收入也不高,经济拮拘,突然间加上一个刚分娩过坐月子的外甥女和刚出生的外甥孙女需要侍候,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我内心很是过意不去,我趁后勤部装备科有车去南京拉物资时就搭车到南京,顺便把妻子和女儿接到部队来,去接那天是寒风凛冽,天气很冷,一路上我妻子披着我的军棉大衣,怀抱未满月的女儿坐在解放牌汽车的驾驶室内,我则趴在装有物资的车厢内,汽车行驶了四个多钟头才到达泗阳驻地。到部队时妻子已累得不能走路,是我的一位战友帮忙抱着我女儿,我把妻子背到了营房宿舍里的。
没过几天,我女儿生病了,为了抢救我的女儿又麻烦了许多人。寒冬腊月,苏北的气候格外的冷,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屋内生了火炉,用温水给刚刚满月的女儿洗了个澡,睡前我们又生怕女儿冷,想给她被子多盖点会暖和一点,谁知到十二点钟左右,女儿不哭也不叫,小脸通红的,呼吸有些急促,好象有什么东西堵在喉咙里似的,用手摸摸又感觉不到热。心想现在深更半夜的不好意思去叫医生看看,待等到天亮了再抱去给医生看看。这样,我们就等到天蒙蒙亮,就赶紧抱女儿到病房找医生看看。在病房值班的张凤珠军医看到我女儿的病情,很严肃的批评了我,她说:“小黄,你怎么不早点抱来看看?”我说:“等天亮再抱来,深更半夜的抱来会要吵闹大家的,不好意思。”张军医说:“跟自己家一样的,不要这样拘束吗,小孩子生病是不能耽搁的”。由于我们年轻,初为父母,在护理婴儿方面一无常识二无经验,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又不知所措,因而耽误了治疗时间。在病房里可忙坏了军医护士卫生员们,大家都来抢救我的女儿。他们诊断我女儿是患了“脐风”病,它是因感冒引起的,第二天腹泻不止,继而严重脱水,囱门凹陷,葡萄糖液体输不进去,鼻孔上插着氧气管,情况非常危急。医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指示军医们要大力抢救,特地从驻地县人民医院请来两位小儿科医生,加上张院长的爱人老赵也是县人民医院的内科医生,他们与军医们一起进行了会诊,同时制订了救治方案。一致认为只有补充体液才有救,别无他法,如果液体输不进小孩就没救了。由于我女儿也是属早产的婴儿,个子瘦小,脉络细弱,手脚部位的静脉根本打不进去,打头皮针也非常困难,几乎无从下手。几位军医、护士和卫生员分别给她头部和四肢部位打针,都没有成功,大家都非常着急,如果输不进液体的话,眼看着已奄奄一息的女儿因无法给药而没救了。此时,与我同年入伍的医助吴新奇来到病房,他说:“让我试试看能否打进去”。我在旁边亲眼见他在我女儿的头部仔细地寻找到一点细脉,然后拿起针头,轻轻的将针头扎进细脉里,配有药物的葡萄糖液体这次没有渗到皮下,给输进脉里了,这下好了我女儿得救了。只要能把液体输进去,我女儿就有救了,也真神奇配有药品的葡萄糖输进去后,腹泻就明显止住了,慢慢地看到女儿有声音活动了,经医治恢复得也快,为抢救和治疗我女儿在病房住了五天四夜,白天我有事务性工作要做,女儿在病房里由我妻子陪护,晚上我有时间到病房里与妻子一起陪护女儿。医院药房里为救治我女儿给了最好的药品,而在收费时给予很大的优惠,记得结算医药费时我一共付了二十六元多点钱。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为抢救我女儿的生命,个个都很认真负责,他(她)们付出了许多工作量,听我妻子说,在白天女儿病情突变时,有好几次拉起了警铃,医护人员不是走而是跑步过来抢救的,而且服务态度都很好,他(她)们都很关心爱护我们的幼女,对我们如同一家人一样。如院长张连弟、副院长郑敏、门诊所姚所长、军医龚炳元、药房成主任、司药陈和阳、曹新乐、病房的军医王宗平、杨洪举、王长银、檀德金、张凤珠、李文明、医助吴新奇、许海勤,护士长李燕燕、护士林铁红、魏亚非、马晓妮、防疫所郭志钧所长、军医金良华、检验员王云平和各位卫技人员等,如同我的兄长和兄弟姐妹,他们在我们遇到了困难时,给予我们大力支援,帮我们度过了难关。女儿的病治好了,她们母女俩在部队住了一段时间已近年关了,我就送她们回浙江老家过年,家中老人听了上面所发生的事情都发呆了,象听故事一样的,老人们也万分感谢部队里的医护人员。
我女儿是降生在返乡途中的轮船上的,生病后她的生命又是部队里的叔叔阿姨们给抢救过来的,我为女儿起名叫“航宁”,怪她在娘胎里就不安分,提早来到人间,给大家添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但她是幸运的,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我们做父母的希望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象航船一样乘风破浪的前进,祈求一生安宁。以致后来我在家教中经常谈及这件事情,教育下一代要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在女儿长大后安排她学医疗卫生技术,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工作,吩咐她用自己所学到的医疗技术,诚心诚意为人民大众减少病痛。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做,也算是一个老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吧。三十几年过去了,离开部队也二十多年了,在我印象中部队是个大家庭,军营仍是我的家,在那里有亲如父母兄长的首长和兄弟姐妹。后来因战事调离老部队进疆直至整编转业到地方工作,但那段军营生活使我终身不忘,因为军营是我的家。
以上衍文让各位战友和网友见笑了,但是我作为一个老兵对老部队军营和共同生活过的首长、战友们的深深思念。故谨以此篇献给我军83周年华诞,献给军盟网站南京炮兵战友之家,献给原长江航运公司东方红38号轮船的领导和员工,献给原75师卫生科(医院)的首长和同志们,献给所有关心和爱护过我们小家庭的同仁们,并请接受我迟到的感谢和敬礼,祝愿鲜红的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二0一0年七月三十日夜晚
写的好,很感人,文中可以看出军营这个家很温暖.令人终生难忘。
军营的生活终身难忘,战友的情谊地久天长!
好文章,顶。
让排长在军盟补发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