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
抗美援朝中的坑道战
杨荣标
今年10月25日,是我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我出生于1950年10月,正是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作战之时。1969年2月,我参军入伍来到陆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步兵团。当兵18年中,我在连营基层呆的时间不长,倒有15年是在团、师司、政机关工作,并于1984年任命为该团政治处主任。因此,有较多机会接触团、师、军三级军史,并较深入地研究、了解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情况。上甘岭战役,先由十五军担任防御任务。十多天后,由于炮火猛烈,战斗惨烈,十五军一线兵力伤亡较大。志愿军总部随即命令十二军接替防御任务。经数百次顽强战斗,我军阵地巍然屹立,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上甘岭之战(美国称之为“铁三角战役”),举世瞩目。从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战斗在597.9和537.7两高地打响,到12月13日537.7高地阵地完全恢复和巩固,前后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在这区区3.7平方公里的一隅之地,敌我双方共投入兵力10多万人,其中美军投入了美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二师、南朝鲜九师以及加拿大步兵营、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埃塞俄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多国部队七万余人。前后出动了飞机3000余架次,投掷各式航空炸弹5000余投,使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300多门,发射炮**弹190余万发(上甘岭阵地上最多的一天,以每秒6发的罕见密度落弹30多万发),先后发动了900多次地面进攻,最后以伤亡25490人的惨痛代价而不得不鸣金收兵。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哀叹:想不到铁三角战役,成了美军的“凡尔登”。自此,美国军人把中国军队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美国军人认为:只有击败过另一个强国部队的军队,才堪称世界强军)。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美国西点军校的作战演习室里,至今仍放着上甘岭战役的沙盘。对该役,美军曾进行过数千次的电脑模拟战,但至今仍弄不明白:上甘岭为什么久攻不下?中国的血肉之躯为什么能对抗美军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部队?那么,我军之所以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其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五、六十年过去了,现在回顾历史,总结成功的主要经验至少有以下四条:一是各级指挥员头脑清、决心大、战法活,指挥得当;二是一线指战士具有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敢打敢拼、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部队有高昂的士气;三是步炮协同密切,我军火炮虽然数量少、口径小,但打得准、打得狠、打得及时;还有一条就是战前在一线阵地构筑了比较坚固的坑道,得以在猛烈地炮火之下,有效地保存了必要的有生力量,即使表面阵地被敌军一时占领,我军也能在夜间发起反击夺回阵地,以致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独有的昼敌夜我、阵地共存的奇观,直至最后被我军牢牢地控制。
上甘岭战斗打响前,我军为何能预先打出部分坑道用于藏兵囤物?这得从中共中央为志愿军确定的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说起。
1950年10月19日开始,我百万志愿军陆续分批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从10月25日,40军在温井首战南朝鲜六师、39军在云山打美军骑兵一师、42军在黄草岭阻击美军 第十军开始,志愿军先后发起了五次战役。到1951年6月中旬,敌我双方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战略相持局面。双方转入战略防御后,都在正面构筑了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地体系。为适应战争和战场形势的新变化,在9月召开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上,彭德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的作战思想。上报中共中央后,中央肯定了这一作战思想,10月份明确提出了“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为贯彻执行这一作战方针,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在强大的敌人炮火面前,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1951年秋,志愿军司令部对各部队的工事构筑提出要求,号召前线各部队大力开展筑城运动,要求“主要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要达5米以上”。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部队投入筑城运动后,开始时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掘开式”防御工事的构筑法:先挖一个掘开式掩体,再架上木料,覆盖石块、泥土,配之以垂壕、射击掩体,形成野战工事体系。为对付美军强大的炮火,我军构筑的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都大大超过了苏军《野战筑城规范》的要求,往往是一层木料一层泥石,再一层木料一层泥石,层层上叠,有的多达七层。但是,即便如此,也抗不住敌军重型炸弹和大口径炮**弹的袭击,指战员含辛茹苦几天才修建起来的工事,不需一支烟功夫就被敌军炮火摧毁,并造成不少伤亡。当时,十二军奉命在金城一线组织防御。指战员针对掘开式掩盖工事不能有效抗击敌火袭击,就召开军事民主会,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有的就提出:为何不学习传说中的土行孙往地里钻的办法呢?于是,开始在交通壕前沿壁上挖猫耳洞,挖深挖好后再将相邻的两个以小洞打通相连,形成小隧道。这种马蹄形的小隧道,有进出口,活动方便,能抗住敌人炮火袭击,又节省材料。1951年11月,十二军35师七连和四连所挖的两个掩蔽部,经受住了敌人重磅炮火的袭击。这件事,引起上级首长的重视。十二军立即发出指示,要求连以上阵地都要构筑坑道。于是,各部队呈现出一派构筑地下长城的壮观景象。当时,三十四师是十二军第二梯队,其筑城地域在唐峨山、烽火山、丁山一带。其一○一团二营驻守的丁山,由于长期处于敌人炮火的严重封锁之下,不要说林木炸没了,就是山上的岩石也被炸得剥离斑白。为了使全营坑道施工少走路,二营营长王明山、教导员王民善两人研究后,决定成立两个打坑道试验小组:一个是四连肖国强小组,另一个是五连李国玉小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四连六班副班长肖国强带领4名战士,奉命到北侧山腰打通一条42米的坑道。他们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连续奋战两昼夜,但挖出的洞还待不下他们四个人。这样下去,很难按时完成任务。肖国强就琢磨如何苦干加巧干,当他随手抓起一团雪在岩石的一个平面上擦时,岩石立即显现出几条细小的石缝。肖国强一拍大腿:有了!山石再坚硬,但也有缝隙,我们就先用大锤猛击有缝的地方,震松后用镐撬。如此一来,工效明显提高。经过连续奋战,他们硬是用十字铁镐把坑道挖进了9米深。这时,上级配发了从祖国赶运来的钢钎、铁锤、炸药、导火索,肖国强就开始摸索爆破作业的技术难题。不久,选眼、掌钎、打眼、装药、点炮、排烟、排哑炮等一系列爆破作业的技术难题,都被一一掌握。但是,配发的导火索一炮平均只给一米,这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肖国强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用擦枪布做成油稔子,接到导火索上,保证了爆破人员的安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7/24 16:25: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