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拈花湾 雨巷_副本.jpg
七绝·烟雨拈花湾
涧水无声绕竹流,
江南雨巷弄春柔。
暗香迷醉他乡客,
陶笛禅音蝶梦悠。
(首句仄起入韵式)
丙申年谷雨时节作于沙洲湖畔
拈花湾:取名于佛教中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昭示着佛祖对禅的参悟。坐落于太湖边的拈花湾,其外形就如同佛祖手指拈花,所以小镇的景观无不透露出东方的“禅境”。作者于2016年4月24日至此。
禅的出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他献上一朵金色婆罗花。释迦牟尼拈起了这朵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没说。当时前来聆听释迦牟尼说法的人有很多,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面面相觑,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我有纯正的禅法,清净的禅心,现在,我把它传授给大迦叶!”
安详地拈花,会心地一笑,就这样,禅,在拈花微笑的诗意氛围中诞生了;禅,从师父的心上传到了弟子的心上。它的传承,没有机械形式,不用过多语言,只是心与心的相印。因为禅是活泼的,它超越形式;禅是微妙的,它超越言语。
进入拈花湾大门,首先见到的是“半山衔日”景观。这处由泥土堆积成的半山坡,栽种了各类花木,结合亭台、溪水、湖泊,组成一处幽静的场所。春日午后的阳光,从树丛里一针一线的穿透过来,春风吹来,摇弋了不知名的小花,翻滚着红色的枫叶,湖面上野渡无人舟自横,草丛间打坐的小和尚石雕,一切竟让人生成空谷幽兰的感觉。也许,这就是禅,是都市里的人寻常触摸不到的空灵。
踏过“童心桥”,便进入拈花湾的小镇,小镇以一条名叫“香月花街”的路贯穿南北,路面是用石板铺就的,道路的两旁是以唐风宋韵格式修造的仿古建筑。行走在街市上,就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中。
“香月花街”的街市上不仅有修身养性的禅乐馆,传播花道的百花堂、拈花馆,标志性建筑拈花塔,演绎江南文化的妙音台。更有许多出售跟禅相关的商品的店家,走进每个店家,你会诧异营业员基本都是穿着禅服,低声细语地跟顾客交谈。
“香月花街”上的最高点便是拈花塔,它位于小镇的中心位置,与拈花广场、百花堂和妙音台等组合在一起。这是一座四方五层的唐风木结构楼阁式佛塔,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古朴气息由内而生。在拈花塔下,早观日出、晚送夕阳,或静坐、或参悟,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禅境。
逛“香月花街”,其实就是体验一种禅意生活,一种禅境与现代人结合的生活。拈花湾的禅意是现实生活中的禅,无论你是在“香月花街”上品茗、花道、行走、抄经、打坐,还是依着雕栏发呆,懒散地晒着午后的太阳,嗅着春日花草中的甘香味,无不境由心生。“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恰好是最好的写照。
游拈花湾,自然不能错过拈花湾的夜晚,这是一个那么与众不同的禅意小镇。春季的夜晚来得早,每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时,“香月花街”就被一盏盏拈花湾特色禅意小灯点亮,一个比白天更加清丽的小镇掀开了面纱。
在美食广场前的“五灯湖”,不经意间,一阵薄雾从湖面冉冉升起,蓝色的激光从湖面的雾中穿透;再不经意间,伫立在湖边的人们就会被轻纱薄雾所缠绕,似幻似仙。禅乐就从花草间轻轻滑出,似一股清泉,在你的胸中缓慢流淌。大型禅意主题演出《禅行》,就在这如仙境般的五灯湖上呈现在你面前。
从湖面的薄雾中飘来五艘莲花瓣的小舟,五位禅师手捧莲花灯缓缓出现在面前,禅师怀揣敬仰之心,引导游人将莲花灯放入湖面上,点点烛光在夜色中闪着星星般的光芒。
其实,入夜的拈花湾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小镇入口处的“拈花湖”,这里安装了目前最大的水幕电影,依靠水喷射出的扇面做银幕,用激光投射出巨大的光影效果。孩子依次为还是第一次见到水幕电影,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十分稀奇。当水幕上映射出巨大的佛手拈花时,孩子们会脱口而出:老爸,这个是拈花湾。
拈花湖的旁边是处叫“闲心斋”的地方,主体建筑是一座茅草屋,屋前也是个小池塘,薄雾依然在池塘中轻舞,激光投射到茅草屋的屋顶,居然能演变出万千风景,或禅、或景、或梦幻、或现实,拈花湾的夜晚就是如此,行亦禅、坐亦禅,缘到花自开。
游拈花湾,最好的体验是晚上在小镇上选择一家禅意客栈住一夜,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拈花湾的禅意世界。
禅,东方人特有的佛教文化精髓,有着“世界级禅意旅居度假目的地”称号的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便是最东方的禅境世界。
涧水:山谷中的溪水。
陶笛:便携式的吹管乐器。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
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花开,因为感恩生命;花落,因为懂得轮回。叶有它的梦,花有它的心,岁月年轮,幼稚到沧桑,脆弱到坚强,从肤浅到深韵,人生的释然,生死疲劳因贪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花开见佛,开的什么花?见的什么佛?开的是本有的智慧之花,见的是本具的自性之佛。人心本善,见性成佛。禅非禅,只契本心;佛非佛,只悟本性。念佛参禅只是一种境界,如何改变人的一生命运,不是靠烧香拜佛等运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善行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自身的努力奋斗。行善积德,本份做人,尽心尽责尽力尽孝,即已成佛。
蝶梦: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成语庄周梦蝶
典故: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理论哲学方面运用很广,无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皆无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