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院,六六久长(三)
—— 读马立昆仑诗作有感。
感恩大院,是因为自己生长在大院。正如山村的孩子总是深情地怀念大山,海边的孩子特别钟情于《外婆的澎湖湾》。说句不算恶搞的话,即便小说《红岩》中那个跟随爹妈尝尽牢狱之苦的小萝卜头,当她的人生步入到另一个阶段,她也必定会对监狱生出怀旧的情结。这当然不能证明牢狱是温馨的,是值得留恋的,但是,监狱里一定有小萝卜头追念的元素,比如,跟小萝卜头一起坐牢的那些阿姨叔叔们,他们都对这个因为爹妈有罪而被旧法律也判了罪的孩子施以过关心与爱,这些关心呵护,一定会被这位编外犯人铭记心头,并且感动她的生命!
有人说,怀旧是心态老化。其实怀旧,只是一个人对时光的感念,是对生命支点的一种校订,用它来测定一颗心灵是否已经变老,其实没有答案。
总之,大院,是那个年代独特的生活场景。“大院文化”不仅很靓,“融”点也很高,只是连民俗专家都忽略了它。
海边的孩子会把贝壳作为礼物送给同学;山区的孩子会把酸枣当成特产犒劳朋友; 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交往融合的文化现象,那么,军营大院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又是拿什么跟墙外的同学好友进行文化交流的呢?是父亲的旧军衣?是战士打靶时从枪膛上退出来的子弹壳?还是周末礼堂的电影招待票?不管是什么,他们手中拥有的,都是时尚和走俏的,这在起点上,就已经“高”出了他们身边的其他人。他们踩着父辈的肩膀出发,他们的出发地,方向会更加明确,方位也会更加贴切。
所以,被“大院文化”滋养和熏陶过的孩子,他们的成材率,自然也高。
这不是批评,也不是赞美,这只一个观察者的观点。
大院内的物质供求是稳定的,大院内的生活保障也是稳定的,大院里的规矩也当然要比院外更加严格理性,所以,大院孩子的性格气质,也当然要被这些所影响。当有朝一天他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这些优势,就会显现。
健康的环境,培养健康的身心,这也是大院后代的幸运。
大院里到底走出多少将军、学者、诗人,导演,这是无法计量的,但是,他们的成材比例,较之其他社会群体,一定是远远高出的。当然,另类的新闻也让人振聋发聩,比如,杭州两兄弟……
前几年,电视上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大院后代扎堆弄出来的。原著石钟山是大院之后,改编陈枰也是大院之后,就连导演康洪雷,好像也有大院的影子。
电视剧中的石林与石晶兄妹俩,可以说是大院子女的典型代表。尤其是石晶,她的许多展示,都带着大院的特质。别看石光荣是个老土,可他老婆不土,他的生活环境不土,他的后代身上自然有洋气,而且带着“兵味”。
(全文完)
题外的话:马立昆仑的《梦回大院》与《六六久长》,是我非常喜欢的帖子。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感动。大院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他对大院的热爱也是深刻的。因为爱得深,所以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才有感染力。
这篇帖子,拉拉杂杂,语无伦次,而且还经常跑题,这都是硬伤。因为我写它的时候,思绪时常走神儿,时常会被自己见到听到的大院故事所牵引,一不留神就跑偏了。
欢迎批评,欢迎拍砖,贴中的观点如有谬误(这是难免的),也希望总政委包含。
敬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24 10:4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