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来过山海关,从秦皇岛过来,作为一个游客,匆忙来匆忙走,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前拍过一张照片,这是关于山海关的全部印记。这次来,入住到山海关古城,可以有时间细细品鉴山海关了。
山海关,称“万里长城第一关” 。都说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当然,近年有专家考证,明长城继续向东,一直延伸到辽宁丹东。丹东宽甸的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我行走中朝边境时,曾登上过虎山长城,很是险峻,挺立鸭绿江边。
辽西的渤海湾一线,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在山与海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沿海平原,称辽西走廊,是连接华北东北、关内关外的主要通道,布局着锦州、葫芦岛(锦西)、绥中、山海关、秦皇岛一串滨海城市。山海关在其中,是一道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分界线,区分出关内关外,区分出华北和东北,河北和辽宁。
山海关,山海雄关。名“山海关”,因为它西边连着山,东边连着海,地理上不同于长城的其它关隘。说山海关连着海,其实它位居辽西走廊的中间带,并不在海边,距海还有十余里。从山海关向东,连起一道平原长城,通向海边。伸入海里的那段长城,叫老龙头。从侧面远看老龙头,很形象地叠印出长城与海相衔接的画面。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意识中,海就是长城,海是城墙脚下的那道护城河。一个以农耕为主体的民族,就历史性地凭借这样的长城(海洋),护卫自己的安全。我许多年讲海洋海权海军,常打出老龙头的照片,评述中国传统的以海为边、以海为疆的封闭意识。
山海关不是山野偏关,今天是河北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其实山海关历史上就是一座古城。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朝后,为抵御高原游牧民族的南侵,在北方一线修建长城,派大将徐达在东部的山海衔接处筑城,由此有山海关,有山海关古城。山海关古城延续至今,规整精致,方园近五公里。又经过近期修缮,四方城楼和城中鼓楼都保存完好。山海关,作为城门,名“镇东门”,既是山海关古城向东的城门楼,在四方城楼中最为壮伟,也是万里长城的巍巍关楼,面东向海。我在山海关古城中漫步,古色古香的老街,斑驳沧桑的石块地面,遗址建筑比比皆是,都附有标识牌,多是明清时期的。走在山海关古城,就如浏览一段明清和民国的历史,
山海关对大明朝地位极其重要,距明都北京不到300公里,称“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防控以山海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明代几百年北方陆上防御的重中之重。明初设防山海关时,驻军为“卫”建制,称“山海卫”。后期随着关外满清兴起,虎视关内,明朝防御压力加大,山海关驻军增强为“镇”,山海镇。镇守山海关统帅升格为总督,坐镇山海,督师辽东。在古城老街的督师府里,显示出山海关设防起的14任督师,从以身许国的袁崇焕,到兵败投清的洪承畴,述说着山海关数百年血与火的历史。
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围困北京,清军绕过山海关进逼北京,大明内外交困。统兵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周旋于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最终吴三桂降清,打开山海关城门,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满清一统天下,山海关及其连带的长城已失去军事防御作用,但地理上仍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
山海关外的东北是满族的兴盛地,清朝早期限制关内汉族人去关外发展。近代俄罗斯东侵,关外人烟稀少,东北危机突显,清政府开放东北。“闯关东”!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山东人跨海从海路去东北,河北人山西人关内人从陆路通道向东北移迁,山海关,成为从内陆去关外的主要通道。走西口,闯关东,山海关留下了深深的闯关东的印记。
中国革命史上依然高矗着巍巍山海关。抗战胜利后,为和国民党争夺天下,共产党10万军政干部闯关东,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当百万雄师的林彪大军如洪流般涌向山海关,涌入关内投入平津战役时,新中国的诞生也就为时不远了。而且,林彪叛逃,他飞离的那个机场,就叫山海关!
山海关,山海关古城,是一部浓浓的中国历史,中国军事战争的历史。山海关及其古城,秦皇岛、北戴河,直到兴城、葫芦岛、锦州,是军事要地,今天也都是夏日旅游胜地。来旅游,吹着山海凉风,赏着美景,品着美食,别忘记这段历史,这也是深度游啊。……
陆海老兵
20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