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杨梅红了
“五月杨梅己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比河朔葡重,色比沪南荔枝深。”这是唐代诗人对上虞名果杨梅的赞美。
杨梅原产于我国,广布于浙东山区。
上虞东南山区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其中以今驿亭,丰惠一带的杨梅以果大、色艳、核小、肉厚、甜酸适度被誉为果中上品。
初夏五月,上虞数万亩杨梅将万山红遍,镶嵌在绿荫丛中的点点朱红点缀着崇山峻岭,一年一度的车辆似梭,游人如织,食客云集的火热场景将再度呈现于杨梅产地驿亭和丰惠二镇。
本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虞丰惠人,自幼对家乡的杨梅有一种执着的偏爱,在杨梅即将红遍万山时,向食客们将家乡珍果杨梅作一番简述。
一、简说杨梅
杨梅为常绿乔木,属木本梅科类,树冠呈半园形,其叶为倒披长卵形,边缘呈锯状,质薄呈淡绿色。
杨梅系常年生水果,成熟于五月,采摘后不久即长果蒂,尔后近十个月不见长,待三月份渐见微果,故有“杨梅长过年,樱桃赶上前”之说。
上虞的杨梅以驿亭镇的二都、丰惠镇的岙口、渔门、杜溪为多,其中以二都杨梅为最佳。这二都与丰惠镇的岙口自然村相连,古时这带行政区划属二都,故称“二都杨梅”。
早在南宋时期,二都杨梅就已大有名气,据明“万历志”称:“山(阴)、会(稽)、余(姚)、萧(山)而不及虞邑”。二都杨梅以口感好而闻名,产地在原横塘乡杨家溪至陈家及丰惠镇岙口一带为主,此有光绪廿五年《上虞县志》述:“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可证。
丰惠自唐长庆二年即为上虞县衙所在地。古时的二都杨梅多以县城丰惠为集散地,那二都杨家溪,陈家紧邻丰惠岙口,这岙口自是二都杨梅的必经之地,故素有“二都杨梅岀岙口”之说。
杨梅全身是宝,除鲜食之外,还可制成糖水罐头,果汁果酱,果酒,密饯之类,其核仁虽小味却极美,儿时常将杨梅核晒干存起,日后用称砣轻轻砸碎,取其仁食之,也是幼时的一大童趣。
据科学测之,杨梅仁含油量高达40%,是榨油的绝佳材料,而炒熟后食,却是绝大多数人难以享到的口福。
杨梅树叶可提炼香精,树皮及树根富含单宁,可熬制成鱼网和其它涂料。
二、杨梅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杨梅富含人体所需的糖类和维生素,其营养价值很高,在医学上有止咳生津,助消化,益肾利尿的作用,对心、胃、气、痛和霍乱等也颇有疗效。
上虞民间素有用烧酒浸泡杨梅的传统习俗,民间公认其有祛暑解闷的良好功疗,尤其是阵年烧酒杨梅,对治中暑、肚痛、腹泻有着其它药物难以比拟的良好疗效。
据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具有“可止渴、和五脏、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的医疗劝效
三、上虞杨梅的历史
上虞的杨梅种植历史悠久,起于唐,盛于宋,据《上虞县志》记载,南宋时二都杨梅即享有“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和“山、会、余、萧皆不及虞邑”的美誉。而且“产不一处”,以“出县北杨家溪尤佳”。
明清时,上虞杨梅即以果中珍品御献朝廷,据此,上虞杨梅的种值历史即可见一斑。
1932年,浙江省农业改良场曾对浙东杨梅作过一次详细调查,上虞二都杨梅以果大,核小,可食率高,水份多,甜酸适度被列为果中精品。
同年,浙江省《建设月刊》撰文:“上虞杨梅以五圣乡,(今驿亭镇)为最好,其次为岙口,黄白坞等地”。当时五圣乡年产杨梅65万斤,远销上海,杭州等地。
建国后,二都杨梅的口碑又再度得以提升,1956年,浙江省农业厅将上虞二都杨梅的水晶、深红、淡红三个品种送中央领导品尝,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一次赞美二都杨梅。
是年,上虞县政府利用二都杨梅这个传统名果的品牌优势,在原横塘乡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万亩杨梅商品基地,计划以每年发展2000亩的计划实施。
现上虞巳有二都、丰惠杨梅近30000余亩,年产量近7000多吨。产值5000一7000余万元。
而丰惠的杜溪、渔门,十里后山的杨梅种植与发展也很快,且口味也可与二都杨梅媲美。
五月,上虞数万亩杨梅万山殷红,数百家杨梅基地诚迎各地来客,并铺以桃、李、杏等多种鲜果,并热情、诚挚地邀请各地来宾参加美丽上虞的“四季仙果”之旅。
撰稿:金炳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6/5 18:44: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