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m.jrlm81.com/bbs/index.asp)
--  老兵家园  (http://jm.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48)
----  老部队的故事(106)  (http://jm.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48&id=441041)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2:44
--  老部队的故事(106)

【老部队的故事】一位老连长记忆中的军旅生涯,带你回忆了解上世纪70年代后连队生活的点点滴滴

军旅生涯忆点滴

励宝莲


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720182019连续三年,我与当年一起入伍的战友李凯、余明园、徐必光、吴志财等相约,每年一次驾车自由行。我们先重访了老部队驻地安徽省白湖农场、全椒县荒草圩农场、三界训练场以及江苏省淮安市等地。一路见战友访军营,追忆当年的军旅生活……可叹的是,昔日营地尚存,多数营房无影。

记得2017深秋时节,在白湖农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稻浪滾滾闪金光;而全椒县荒草圩农场则已成为安徽省的稻谷种子场,牌匾在场部大门口醒目挂着;地处铁路津浦线关节点的三界训练场倒是军营“铁骑”轰轰隆隆练兵忙……期间,战友李凯兴趣盎然地想追寻一下他们的先祖北宋名画家李功麟的足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23:09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4:42
--  

们高兴地陪同他在安庆市天柱山的山岙里探寻造访了整整半天。终因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历史遗迹,作为后人只能是表达个念想了……我们又到了“让你三尺也无妨”的历史故事发生地的桐城县“三尺巷”。桐城县是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桐城学派"的发源地更何况,我们参军入伍第一次野营拉练就来到过桐城。在实地观赏三尺巷,拍照留念后,十分难得再次夜宿桐城。俗话讲,重访古地话又多。一番推杯换盏后,大家再一次回忆起入伍第一年野营拉练的情景,也勾起了怀念军营生活的无限思绪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5:25
--  

一、雪天拉练永难忘

野营拉练的兴起,缘于当年毛主席“这样训练好”的一条批示。在当时,国际形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为应对不测风云,全军上下掀起了一股练兵热潮。那时,我们虽然身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的庄稼兵,仍念念不忘握紧枪杆子,坚持如期完成每年一度的实弹射击和手榴弹投掷训练任务当时的口号是一手拿好镰把子,一手握紧枪杆子”。为认真落实好毛主席这样训练好的批示,全军上下纷纷开展了近似实战的野营拉练训练。近的千把里,远则千里……往往一训就是个月。我们部队在忙碌完春种秋收的农事后,1970年年底也踏上了野营拉练的征途……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6:12
--  

安徽与浙江虽然相距不远,但是冬天的气温要比浙江冷得多。隆冬时节,大多数都在零下五六摄氏度上下先前从未生过冻的我,刚到部队双手都生了冻,肿得像馒头,每到晚上睡觉时,在温暖被窝,两只手奇痒无比好在部队卫生队有冻膏可配,避免了双手发炎化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那时国家比较穷,军用物资跟不上部队的需要。当时发给新战士的物品,除了被子、衣服、毛巾、鞋子、床单是新的。其他诸如床垫、雨衣、大衣、水壶等等都是用过的旧物品有的还破烂不堪比如,有的大衣无领子、少袖子;雨衣款式不统一,有的是穿着挡雨,有的是披着挡雨……实际上无论是穿的还是披的雨衣,都没有挡雨效果我们刚参军的前几个月,甚至连一个人一块铺板都沒有,是三个人睡二块铺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26:27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8:00
--  

首次拉练就是在这寒冷冬天、物资馈的条件下开启的。记得出发的当天,天气还好,时晴时雨或雨夹雪。部队经唐川河镇,过庐江县城一路向枞阳、桐城、安庆方向开进。第二天去枞阳县的路上,天气变得乌云密布,北风开始下起鹅毛大雪,下了一阵后,慢慢变成了雨夹雪作为军人,战士们视武器为第一生命,而身为报务员的我们,保护好电台的完好无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背着电台和马达的两位战友,毫不顾及自己被雨雪淋湿,仔细地用雨衣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电台和马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齐声顺口溜“同志们加油走,前面就到枞阳城;苦不苦,想想红军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一阵阵清脆响亮的鼓动声,不仅一扫雨雪天疲惫行军又沉闷的氛围,而且也唤起了大家战胜疲劳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29:37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29:55
--  
这一番景简直就是电影巜英雄儿女》场景的再好在到达枞阳县城时,天气放晴,天空中也露出了久违的阳光。我们在入住老乡的家里架好天线布好电台后急忙用购来的柴草燃起火堆,大家急切地脱下已湿透的棉衣棉裤烘烤。并用热水泡脚,挑破血泡,擦上酒,以迎接第二天的行程。不要以为晚饭后可以美美睡一觉解,作为报务员,晚上还有三个小时的电台夜班等着呢。
这一次野营拉练,可以称得上是军营第一课,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从娘胎里岀来,从未经历过。真切地体验了古人所言劳其筋骨,砺其心志的道理,所以终生难忘。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30:26
--  

冰中挖沟印象深

在白湖农场,我们整个师都执行军农生产任务。按当时的任务分配,每个步兵连大概有1000亩至1200亩左右的水稻种植任务。也就是人均百亩左右。我们通信连作为勤务保障连队,虽然没有具体的种田任务,但是与整个部队种田的中心工作相关的公差勤务还是不少的。比如,每年冬季的兴修水利挖沟渠就是公差之一。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连接受了团里下达的修沟渠任务。许炳南连长岀工前的晚上专门召开了连务会。把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排。我们电台则与情报哨、连部、炊事班等勤杂人员组成临时排受领任务。出工的这天,虽然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但气温只有零下五六摄氏度站在田野里一眼望去,大地的枯草上盖着雪白的浓霜,附近的沟渠边结着透亮的冰渣,在阳光的照耀下冒出一缕缕薄薄的水蒸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正当大家还在犹豫徬徨不知所措的时候架线排长鲍宝山、同乡战友吴志财已不声不响地卷起裤腿,脱掉鞋子,赤脚站在结着冰渣的沟渠里了。他们无声的行动感召下,大家顿时都打消了一切犹豫和顾虑,个个卷裤腿、脱鞋子,径直跳入刺骨的冰水里。一开始,双脚刺骨地疼痛,慢慢地就开始变得麻木没有感觉了。

一直到上午十点钟左右,可能是随着气温升高的缘故,也可能是随着劳动进程,身体热能外溢所致,双脚逐渐恢复了知觉。记得那一天,我们的午饭是在沟渠边工地吃的。为了省时间,赶进度,大家匆匆吃好饭就下沟渠干活了。一直忙碌至下午四点左右完成当天任务才收工。虽然如此经历仅为一次,但是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31:01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32:19
--  

三、难得体验码头工

回想当在白湖农场,围绕种田的中心工作,我们作为勤务保障连当码头工是岀公差最多的工作之一。在当时,上半年主要为了备耕,以卸豆饼、化肥、种子等下船作业为主;下半年则是以装稻谷上船外运为主。特别是上半年,连队接到卸货任务往往都很急,时间很紧,有时甚至要限时完成。而豆饼、化肥一类的物资,大多数都是从唐川河镇方向运过来有时因航道拥挤而堵塞,运输船不能准时到达这就要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了。

这时,带班的许炳南连长或者是胡岳生指导员都会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分排或分批次轮班作业。这样提高作业效率,也便于让大家得到休息,可以保持良好体力。那个时候卸化肥还好,每袋不过几十斤重。要是卸豆饼就不一样了。麻袋装的豆饼本身就有200斤左右一袋,有时遇到有风浪,把麻袋打湿或浸在水里,份量就特重了,每袋估计有二百五六十斤。沒有一定体力还真扛不上来。

其实在船上作业当装卸工仅仅靠蛮力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在作业中不断观察,体会要领,这样才能省力气比如, 在船上扛包时,要顺应船只起伏,这样借力就闪腰;又如,扛包时把控好重心,晃动时不会掉进河里去;再如,扛着货物在晃动着的板(连接船与陆地的板)上行走时,要掌握跳板晃动节奏,就能行走自如等等。如果在下半年当码头工就相对心中有底了。一是运输船靠码头时间相对准时,有工作主动权二是装的稻谷每袋份量都相对固定,不会出现奇重。这样断断续续的码头工当了有年多时间。直至码头机械化作业提高,才减少人力装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 (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33:10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34:31
--  

四、双 抢左 腿留印记

每年的盛夏双抢是农场全体官兵最为繁忙和辛苦的季节。我们虽然是勤务保障连,同样也要跟上整个部队的节奏,不可能置之度外。连队也无奈地要求我们电台抽岀一两个人参加双抢割稻工作。有一年夏天,我参加帮助一营一个连队的水稻收割。

当时农场的农具与我们浙江农村完全不同。比如,浙江农民在地里劳作一般都用锄头,而在白湖农场则以铁锹为主;比如,浙江农民割稻用的镰刀,小巧、精致、锋利好使;而白湖农场的镰刀则大而笨;形状有点像电影中的探雷器。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确切地说还真没有像模像样地干过农活。初次参加割稻,既感到新鲜,也很认真卖力。心里想,至少要超额完成连队分配的收割任务。

于是,我也与其他战友一样,左三株、右三株一共六株水稻呈梯形状割着向前推进。不一会儿到边后返回再继续。这时,意外发生了。我忽然觉得左小腿钻心的疼痛,停止了挥舞着的镰刀,瞪眼一看,左小腿有一道月牙形伤囗,一小块肉已经沾在了镰刀的刀尖上,伤口处还不停地向外淌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 (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战友们急忙叫来卫生员给我清洗伤口包扎止血。在现场的鲍宝山排长在问清我事情的原委后对我说:小励子,之所以镰刀会勾你小腿的肉,主要是你割稻姿势不正确。一般用右手拿镰刀,割稻时左脚要略微靠后些,这样割起来既省力又安全说完,他还给我做了个示范。我照样画葫芦尝试了一下,感到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按常理,我左小腿受伤了可以不参加余下的农活。但是年轻人的好胜心和要面子,驱使着我带伤坚持,直至完成连队分配给我们的割稻任务。可能是当时年轻,身体素质好,抵抗力也强。在盛夏季节,也沒吃消炎药,只换了几次纱布,伤口居然就愈合了。现在小腿上的这块伤疤,成了我难得的军营记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35:13编辑过]

--  作者:清清河水
--  发布时间:2022/9/15 18:36:06
--  

五、现场生动节俭课

记得我们入伍的时候,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0.425尽管调高过标准,但是也非常有限。不过粮食标准一直是每人每月45斤,从未变过,保证每天吃饱饭没问题。

当时的上级部门也非常重视关心基层连队的伙食。一方面鼓励每个连队养猪、养鱼,种好菜地,搞好副业;另一方面,后勤部门十分重视培训炊事人员,提高厨艺,变化做法,丰富口味。但是,就这么一个伙食标准,要想每天都吃得很好是不可能的。

当时,连队除了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会组织会餐、改善生活外,平时大部分的主菜不是萝卜(青萝卜)就是白菜。如果其中能加点猪肉,那就太幸运了。当然,炊事班也会时不时制作一些面食来换口味。比如,包子、馒头、面条等等。当时供给部队的面粉都是标准粉,既黑又难发酵,有时做岀的馒头、包子硬得象土疙瘩,口感很差。

记得有一天中午吃包子就出现这种状况,许多战士把不好吃的包子吃掉肉馅后,就随手把包子皮扔在了泔水桶里。你一个他一个,慢慢地就有大半桶了。连首长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叫通信员吹紧急集合哨,通知大家在洗碗台前集合。

桶里都是什么?二是不追究这些包子皮是谁丢的;三是请大家扪心自问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这也是晚上班务会的内容。说完就走了。值班班长宣布解散,但集合着的队伍纹丝未动,不约而同地沉寂了一会儿才缓缓散去。

这时同乡战友吴志财率先在泔水桶拣拾包子皮,炊事班长急忙拿来了装饭菜用的大脸盆。不一会儿,几乎装满了一脸盆。炊事班作了简单的冲淋后,放在锅里加热翻炒,晚餐时每桌一碗。
一天的晚餐出奇地安静。我想大家的心情一定有些沉重、五味杂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 (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36: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