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m.jrlm81.com/bbs/index.asp)
--  精彩人生  (http://jm.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100)
----  【伫立黄昏转文】寻找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http://jm.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0&id=436237)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2:58
--  【伫立黄昏转文】寻找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转摘自:微信群《同一面军旗下》 原创 郭宜中 兵营墙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1.webp.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作者在部队时的近照
 

 

——读中篇小说《兵营墙外的木香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没脱军装之前,《解放军文艺》在我心中几乎是一座不可企及的军旅文学殿堂。作为一个在军营起步的文学青年,我虽然在全国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包括《昆仑》杂志)发表过不少作品,可唯独在《解放军文艺》没见过片语只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这种缺憾一直到我脱下军装转业回地方,也未能得到补偿。

抑或缘此,当兴杰把载有他的中篇小说《兵营墙外的木香花》的《解放军文艺》寄到我手中,临近七旬、早已心静如水的我,内心竟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阵莫名的冲动与浮想,甚至有点儿动情了。

感谢《解放军文艺》,感谢“兵营墙外的木香花”,沿着作品铺排的路径,让我重游了自己呆过近二十个寒暑的兵营岁月,徜徉期间,吸吮着浓郁的花香、陶然于魂牵梦萦的苏北故土,身心陷入重温与回望的感动中……

1980年初,兴杰和我同在一个高炮师服役。当时,他在师直特务连,我在师政治部,我的办公地离他所在连队仅隔着一片机关干部开出的菜地,虽然彼此熟悉,私下交往也不是很多,但由于他爱好文学的缘故,我对他的名字记得挺牢。

他笔下的兵营就是我们部队营房的一幅仿真素描。营房坐落在运河北岸,建于中国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外观与设计标准可能在当时属全军最简陋的,更令今人费解的是,大部分营房都依傍乡村而建,营级以下单位是完全开放的,有一个营部还和一所农村中学共用一个出入大门。光屁股的顽童可在连队的操场上看战士踢腿拔正步;老百姓家养的猪狗也常到营区观光散步;有村民跟部队官兵混得特熟,张口叫得出连排长妻子的姓名;师部建在小县城的东郊,大门外十米便是稻田,初春一片空旷,夏季蛙声一片……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4:23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2.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过作者作品的部分杂志

 

由于军队和老百姓算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上演了不少军民共谱鱼水情的故事与佳话,最著名的是部队在70年代末为帮助驻地文盲“小大姐”脱盲(对未出嫁的女孩子的俗称)办夜校的故事,那件事曾轰动全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国内十几家主流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黄玉昆将军还亲临现场视察了夜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此事给予了关注。

千万别小瞧了这座普通简陋的兵营。从组建到整编的十六年间,这座大院先后走出了7位将军(包括现役的一位上将、两位少将),出了好几位屡有建树的名家、学者和教授,以及眼下在各行各业当红发光的实业家和企业家。可惜的是,这个1969年组建的高炮师在80年代末被撤编了,营房移交地方,有关军史和人文资料,未能得到整理保全。现在,除了几处标志性的建筑(如礼堂、办公楼)改为民用外,大部分营区只能留在老兵的记忆中了。

但兵营的效应并没因营房的衰败而消逝。每年,大批天南地北的退役军人都不请自来,如《兵营墙外的木香花》中描述的那样:“飞走的鸟儿都有一颗思归的心,当时光不断唤起心头的感念,遍布天南地北的战友时常回来,借故地重游,追念昔日的军旅生涯……”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5:06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3.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七年前,我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参加中国大运河第四届高峰论坛,当我向东道主提出想到我的营房看看时,淮安的同仁摇头感慨:你的老连队早已变成庄稼地,你呆过的师部也只剩下破败的礼堂和办公楼了。我们这些没当过兵的人对你们真是又纳闷儿又敬佩,怎么对兵营就那么放不下呢,知道吗?一个曾经在部队受过严厉处分的连长,前年也回来了,抚摸着礼堂的砖墙低头不语,走时眼圈儿都红了。

听着同仁的这番话,我想起我国著名古建筑权威罗哲文老先生曾对我说过,“兵营和古建筑一样,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即便他从地表消逝,但仍是能让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那次会后,我还是去了连队的旧址,看到的只是一片白杨树林。在我拍完照片转身离开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迎了上来:你们是来看老营房的吗?我说:是啊!老人说:来的人数不清了,看到你们不知有多亲哪,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当年的生产队长啊!臧队长啊!我认出他来了,忙说:我是当年的四班长啊,老人激动了:你不就是后来调到师部去的那个吗?你也成老头了。老人这番话,说得我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5:37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4.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无疑,《兵营墙外的木香花》的素材就取于我们兵营。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一位退伍战老兵故地重游,面对残存破败的兵营旧址,心情怅然。他怀着无奈失落的心情转身离开,却被一阵随风飘来的花香吸引,他信步来到一户盛开着木香花的住家门前,遇到书中的女主人公——小红。退伍老兵还不知道,眼前这位花容月貌的女子,正是当年那位经常在部队门前玩耍,还被他违规送进礼堂看过电影的小姑娘,他更不知道,如今的小红不仅已经是一位园林实业家,而且对部队,对当年那位放她进礼堂看过电影的小战士,记忆犹新……

一段纯美的友情与一个有关军营的话题,由此展开。

《兵营墙外的木香花》发表后,众多在这座兵营生活过的战友通过微信纷纷亮言,年近七旬的原团宣传股长、现已从检察官位置退休的杨迎喜,为了尽早看到作品,竟迫不及待地专程从上海返回江苏老家,去那里的图书馆寻找《解放军文艺》;从这个兵营走出去的我国著名诗人贺东久在读完作品后,给作者留言道:“一口气读完小说,深深地感动……只有战友才能感受到那岁月、那人群、那些生活的细节和心灵的悸动……没有一只手能抓住永远,让我们在愉快而忧伤的回忆中永葆青春。”

当我把这期《解放军文艺》传给不是一个军区的几个转业干部看时,他们的心情和我无二……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6:06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5.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篇基本采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表现的很难让新潮作家上眼的小说,为何会打动这样一群人?我感到,除了他能使人获得美感之外,还有一种引入向善的力量,能勾起人们的记忆,能撩拨人的心弦,能助力人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宏大地说,能激活中华民族崇文尚武的那种传统基因,以及老百姓对军队、军队对老百姓的理解和热爱。我常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消减了军旅文化,缺失了英雄,无论社会怎样繁荣发达,都会留下无穷后患。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文化,都是世界的排头兵,然而却败在一个马背民族的手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最高层仅从自己的皇冠考虑,故意削减军队建设,弱化了国民的国防意识。

当然,这篇作品同样也能给正在写小说,还想写小说,准备写小说的人诸多启示。说实话,当下,中国的小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现实,有人曾调侃,当今的小说诗歌,除作者编辑之外,连作者的老婆孩子也懒得看了。除了大众阅读越来越碎片化,我认为小说的生产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从不反对在小说创作上借鉴外来的手法,更赞成“笔墨当随时代”,但一味地去去临摹外国的流派,跟在别人的屁股后乱颠,收获的只能是东施效颦的效果,到头来,往往是今晨出版的新作,明早就进了废品收购站,读者失望,不少有才华有前途的作者也钻进了死胡同。可悲的是,为了自慰,有作者还嘴硬:我的东西原本就是让你看不懂的,五十年后咱们再见。我认为,到那时,即便你的作品被发现肯定,但在新传媒变化以年计甚至月计的年代,它也只能是学者研究的资料了。中国小说创作特别是军旅小说创作的正道主流,应是如何不断创造形成属于中国的小说流派,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小说,中国画、音乐等民族艺术也是同样。这一点上,必须有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绝不可丢失了中国文化的根。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包括古典戏剧,在当时的世界文坛落后吗?在当今没有影响了吗?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6:29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6.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眼下,不少作家抱怨中国的图书市场惨淡,其实,《兵营墙外的木香花》较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只要是好作品,何愁“西出阳关无故人”?《兵营墙外的木香花》不就一下子有了众多知音吗?不消说全军现役将士和转业退伍的干部战士,仅我们一个高炮师转业退伍的干部战士,少说也有十几万吧,我肯定说,只要读了这篇作品,他们大都会喜欢的。

细品《兵营墙外的木香花》,还让我感到多少有点当年欣赏孙犁《白洋淀》、茹志娟《百合花》的那种感觉。和我以前读过的李兴杰作品相比,我感到此篇更像一条明亮的小溪,欢快流畅,语言没有任何时髦语言的卖弄,又不失时代叙述语言的特色,让我隐隐的感到字的行间里溢出一缕淡淡的散文美、诗歌的韵,以及“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意境。像是裹在清风中的暗香,深藏在平缓河底的暗流。

当然,这篇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心理把握上尚有提高余地,但无损通篇的品质。

军旅文学,包括有相关军旅内容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有学者称可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可以说军旅是一座开采不尽的文艺富矿。相信,《解放军文艺》今后定能编发出更多这样的作品,也相信战友李兴杰能创作出更多的军旅佳作。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20/4/6 10:57:07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7.webp.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与战友合影照:从左至右为:郭宜中、贺东久、乔林和、张在桥、孙军、李兴业

 

作者简介:郭宜中,现任安徽淮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原南京军区炮兵七十五师历任过干事、副科长、科长;转业后曾任淮北市新闻办公室主任、文联主席、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昆仑》、《上海文学》、《雨花》、《青春》、《安徽文学》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有三十余件作品获大军区、省级以上的奖励。


--  作者:风无痕
--  发布时间:2020/4/6 12:20:27
--  
好文章!感谢作者,谢谢分享。
--  作者:心荷
--  发布时间:2020/4/6 13:27:30
--  
以下是引用风无痕在2020/4/6 12:20:27的发言:
好文章!感谢作者,谢谢分享。

为老兵们点赞!


--  作者:五行真人
--  发布时间:2020/4/6 15:53:33
--  
“兵营和古建筑一样,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即便他从地表消逝,但仍是能让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